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慧昙元末明初 ? — 1371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师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慧昙禅师
字觉原
天台杨氏。
少信佛僧。
及得度于绍兴法果寺
具足律仪。
去就秘重。
游泳止观。
华严义坛特称之。
当尔时。
元剌嘛为帝者师。
独尚禅宗。
诸山禅席大振。
阴疑焉。
乃展阅禅册。
难入理解。
不觉心惭。
而起曰。
一言有碍。
万劫羁锁。
遂抵武林
笑隐䜣禅师
发明旨要。
䜣公居中竺。
从游者。
皆一时名贤。
互争识
昙之望遂显。
未发。
开法牛。
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
虽数千指。
经营内外。
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
以故风倾都下
保宁蒋山二刹。
皆归于
常谓众曰。
一句子黑漆黑。
无把柄有准则。
还会么。
碓捣东南。
磨推西北。
又曰。
威音王以前。
弥勒佛以后。
有个现成公案。
未敢与汝说破。
何故。
心不负人。
面无惭色。
于是。
有道之流。
益亲朋。
高帝
金陵龙翔寺
为天界。
采有德禅宿主之。
画院。
因图诸山禅师顶相。
进于上。
上独喜昙相曰。
太平隆运沙门也。
遂以居天界。
上常易服携近臣。
私幸天界。
跏趺丈室。
俨然在定。
上顾良久。
叹美而去。
僧问曰。
驾至。
师何不迎。
曰。
驾至乎。
曰。
然。
屈指曰。
山僧持五戒。
僧罔措其语。
朝旨赐
号曰演梵善逝利国教大禅师
上堂曰。
只个现成公案。
众中领解者极多。
错会者不少。
所以金鍮不辨。
玉石不分。
龙河者里。
直要分辨去也。
张上座。
李上座。
一个手臂长。
一个眼睛大。
总似今日达磨一宗。
甚么人担荷。
嘘一声。
下座。
洪武三年
高帝择有志沙门
通诚佛国。
应诏
夏六月御饯都门。
从行者二十馀人。
道经高昌素叶诸国。
诸国俱尊礼之。
以象马传送。
达僧伽罗国
国王并群臣。
昙公于佛山精舍。
师事之。
膝行求法。
敬留休息。
示微疾。
乃呼左右曰。
吾不复进矣。
又与僧伽王言别。
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
至夜半问曰。
日出否。
对曰。
未。
问至再三。
侍者曰。
日出矣。
乃趺坐。
向西而寂。
时洪武四年九月也。
国老臣。
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
王遂奉昙禅师
袝葬焉。
明年
尚书回奏。
高帝览遗表。
而嘉惜曰。
中原有僧。
万国之光。
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
瘗其所遗衣履。
崇德也。
继而奉诏西行。
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广智为开山住持,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主之。
每设法会,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其章
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严驭之。
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无极元末明初 1333 — 1406年六月二十七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无极号法天姓杨氏大理人也。
年十六,礼荡山海印出家,受法于杭州断崖,崖受法于高峰。
无极自弱冠便怀远志,偏历诸方,参叩明眼,大彻宗旨,而六相圆融,三观妙悟。
每登讲席,议论风生,有声于时。
大理宰官钦其道誉,延为山主无极至,以宗印心,以教化人,常讲《华严》、《法华》诸经,一方所仰。
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奏凯,六诏绥怀,无极率缁侣间关入觐,戾止金陵,献山茶、龙马、《征南赋》、《进觐诗》,诗曰: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赤向春阳。
楪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
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
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六龙御宇道隆昌,海不扬波奠大荒。
辟土神功同五帝,开天圣德媲三皇。
河山气壮鸿图阔,日月光绵凤历长。
泽及空门无以报,敢将曝献君王。
太祖御殿纳之,俄而龙驹嘶呜,山茶花放,侍从欢呼,天颜有喜,馆之上刹,法衣典馔,叠邀赐赏。
且御书乘春诗二章赐之,诗曰:“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会未宁。
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罩气横汀。
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汗水清。
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
”又,“春行风暖渐寒轻,华萼馨香雨露清。
一钵养生黎藿饭,五天合性玉王经
黄梅岭畔人犹集,白鹤林中刹愈增。
幸际此时僧敬日,杖挑云衲下巍层。
” 敕授僧纲司都纲,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
善无上者,释迦是也。
因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
论性原情,谈心妙理。
洁六尘以无垢,净六根以无翳。
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而乐人天。
斯行斯脩,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
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
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与?
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脩甚广。
大理僧无极博脩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以大理府僧纲司都纲,钦哉特敕。
” 及无极辞归,复御制十八章诗以纪其跋涉之况,并敕大学士李翀 、僧录如玘各赠和章。
又《御制诗序》曰:“朕朝天下八荒之来庭者,皆荒徼诸蛮,观其威仪、进退、服色、制度、饮食、词语一切尽异,非重译不能通其情,所以异于中国者为此也。
洪武十七年云南大理府等州县名刹高僧相率来朝,朕甚嘉焉。
今诸僧居京师日久,敕礼部宜以僧礼送归。
僧生云南,学超土俗,通佛旨,语善华言,诚可谓有志之人矣。
”特谕以诗,仍敕翰林学士,僧录司诸首僧,各和以诗赠行。
更敕建大云殿,并创三十六院以处其徒,时洪武癸亥也。
踰年,遣方伯张綩临山慰劳,因达存注之意。
十九年无极始进表称谢。
自是息影山阿,研味义,精阐十年,著《法华注解》七卷。
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诣京呈进。
三十二年己卯,以法授文熹,使继其席,盖老之将至,勌于津梁矣。
永乐四年丙戌六月二十七日,知时已至,别众而逝。
世寿七十四,腊五十八。
后五日荼毗,烟云五彩,光见人形,葬于寺西北荡山之原。
徒众数百,嗣法者四十馀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善启明 1370年十一月十五日 — 1443年11月8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苏州府长洲人
俗姓杨字东白别号晓庵
官家子弟。
少即通释典,兼习诸史百家言。
永乐间应召与修《永乐大典》,校《大藏经》。
赐金缕僧伽黎。
时名人多与之为方外交。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东白长洲人
住持苏州永定寺复主松江延庆永乐中授僧纲司副都纲与修大典后偕德完怀瑾自京还吴有江行唱和诗集
释善启东白别号晓庵
姑苏长洲杨氏子。
世为宦族。
甫能言即通释典如旧熟。
父母异之。
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出家。
无几薙染受具。
屏迹龙山研穷大藏。
百氏诸史无不精究。
永乐戊子出世郡之延庆寺
明年应召纂修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
赐金缕僧伽黎。
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
或辩儒释之异。
师曰。
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
又曰。
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
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
与兄弟极友爱。
正统癸亥示寂。
塔于龙山
善启
字东白
晓庵其号。
姓杨氏
苏之长洲人
杨故簪组。
累世家吴之支硎山
值兵徙北郭。
父永年。
母陆氏。
师甫能言通佛典。
父母异之。
命入无量寿院。
礼永茂为落发师。
既长。
屏迹龙山
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辍。
声誉隐然起。
少师姚公广孝
善世公南洲。
皆器重之。
典记于洽公者甚久。
永乐元年
主苏之永定
六年
延庆
逾年擢本府副都纲
南禅寺
寻应召纂修永乐大典。
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
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
师上疏陈利病。
不报。
一时名人。
沈民望
王希范
王汝玉
陈嗣初
钱溥
赵宗文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遇牡丹盛开。
邀集题赏。
钱塘瞿宗吉
雄于词赋。
师与对垒。
常用一韵往复百首。
词锋益锐。
海内传焉。
此师之绪馀也。
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
即示寂之岁。
弟子等奉柩。
归葬于旧隐龙山
遵治命也。
钱文通公溥
铭其塔。
叙曰。
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
言之夥者情必厚也。
昔宣德间。
大理卿胡公槩
巡抚东吴
威声大振。
于师独加敬礼。
时溥方冠。
欲应乡举谒公。
师忽见而喜之。
遂入白于公。
得预乡举。
亦始聆论议。
察其动止。
毅然一儒者。
繇是往还[款-士+止]洽。
数日不见。
折简招之。
简类欧语。
作字有帖意。
见必肃衣。
焚香啜茗。
坐语移时。
则且谈且送。
或闭户发箧。
出古人真迹。
对阅评品。
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
至论儒释之辩曰。
且各为其教。
又曰。
东鲁垂道。
西竺见性。
皆莫先于厚本。
故虽离父母。
养生送死。
一务从厚
与兄弟极友。
爱抚诸侄。
教养兼至。
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
未尝见惰容。
然非其人。
亦未尝与交此。
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
师期待既久。
倘以馀齿。
无负于斯世。
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
钱文通
小时即有誉。
郡中有一僧。
善启
晓庵
有诗名能书。
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
永乐中召至京师
修大典。
后为僧官
住南禅。
周文襄公巡抚
甚重之。
每公事稍暇。
即往南禅。
启公谈语。
钱文通秀才
亦与启公交款。
一日学中散堂。
过谒启公
以蓝衫置栏栒上。
文襄适至。
屏当不及。
文襄问之。
启公因称文通之才。
文襄即请相见。
索其旧作。
观之。
大加赏识。
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
是周。
钱自云是胡。
当是两时。
胡前而周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善启字东白别号晓庵长洲杨氏子。
世为宦族,甫能言,教诵弥陀如旧习。
父母异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无几,薙染受具。
屏迹龙山,研穷大藏,百氏诸史,无不精究。
永乐戊子,出世延庆寺明年应召纂脩《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
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
或辩儒释之异,曰:“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
”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与兄弟极友爱。
正统癸亥示寂,塔于龙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允炆明 1377 — 140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允炆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让皇帝 1398年—1402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六月 四年六月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02 【介绍】: 明朝皇帝。
太祖孙,皇太子朱标子。
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死,被立为皇太孙
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
次年改元建文
齐泰黄子澄计削藩。
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
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师
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流浪各地,其说难信。
原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
朱允炆1377~?
)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
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
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之《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
释应能伪姓杨氏。
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
讳允炆
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
及读书甚聪颖。
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
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
谁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
也有清遍九洲。
太孙吟云。
谁将玉指甲。
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
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
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
乃授以一小箧。
封钥甚密。
戒于急难方开。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
年二十有三。
明年改元建文
方孝孺翰林侍讲
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
变更太祖旧制。
于是诸王多不逊服。
乃曲加恩礼。
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
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
遂逼燕起靖难师。
南讨黄齐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金川门。
帝纵火焚宫。
太祖遗箧视之。
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
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
湖湘
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
居十五年。
升座演法归者甚众。
所至成大法席。
人不知是帝也。
复往南宁居一萧寺。
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
一众欢然。
久之至思恩州
立于当道值知州出。
从者呵之。
师言。
我是建文皇帝也。
自滇历闽至此。
今老矣。
欲送骸骨归帝乡
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
命驿送至京师
乃赋诗云。
流落江湖四十
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
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及至
朝廷未审虚实。
太监吴亮曾经侍膳。
使审之。
师见亮即呼曰。
汝非吴亮耶。
曰不是。
师曰。
我昔御便殿。
曾弃片肉于地。
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
稽首大恸。
已而取入西内供养。
竟卒于宫中。
 系曰。
建文君既继大统之二。
应与贤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补其未逮。
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
乌有靖难兵破金川门哉。
为其一旦误用方黄辈。
讲周官行井田。
变更旧制威逼亲王文皇乌能坐视大宝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缚耶。
今数百年国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诚赖靖难之一旅耳。
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难必无出家之理。
既出家必无还宫之事。
杨应能牒是冒之也。
斯据国朝典故皇明通载及宪章录思恩志等说录之。
固于僧传是不可缺。
君子详焉。
伪姓杨。
实建文君也。
太祖之嫡孙。
懿文太子之长子。
皇太孙
讳允炆
生时顶颅颇偏。
太祖抚之曰。
半边月儿。
及读书甚聪颖。
一夕懿文太子与侍。
太祖命新月诗。
太子吟云。
昨日严陵失钓钩。
谁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
也有清遍九洲太孙吟云。
谁将玉指甲。
掐破上天痕。
影落江湖里
蛟龙不敢吞。
太祖览之不悦。
盖未得团圆。
影落江湖。
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
太祖大渐。
乃授以小箧。
封钥甚密。
戒于急难方开。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
年二十有三。
明年改元建文
方孝孺
翰林侍讲
直文渊阁。
日讲周官礼。
变更太祖旧制。
于是诸王多不逊服。
乃曲加恩礼。
侍读太常卿黄子澄
兵部尚书齐泰
议削诸王之权。
谋者先燕。
侍郎张炳
都指挥使谢贵
察燕动静。
遂逼燕起靖难师。
南讨黄齐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金川门。
帝纵火焚宫。
太祖遗箧视之。
得杨应能度牒。
剃刀。
袈裟缁服。
遂削发。
自御沟出遁。
云游四方。
湖湘云南
复闽。
广西
横州南门寿佛寺
居十五年。
升座演法。
归者甚众。
所至成大法席。
人不知是帝也。
复往南宁
居一萧寺。
衲子云集。
师为随缘开示。
一众欢然。
久之至思恩州
立于当道。
知州出。
从者呵之。
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
自滇历闽至此。
今老矣。
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
赐号老佛
命驿。
送至京师
乃赋诗云。
流落江湖四十
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
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及至
朝廷未审虚实。
太监吴亮曾经侍膳。
使审之。
师见亮即呼曰。
汝非吴亮耶。
曰不是。
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
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
稽首大恸。
已而取入西内供养。
卒于宫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应能姓杨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名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
”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遍九洲。
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对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
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
湖湘,历滇闽,复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
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能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
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
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
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及至,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
能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
”曰:“不是。
”能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
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祖渊明 1389 — 1449年3月7日
祖渊
字天泉
雨庵其号也。
庐陵杨氏之子。
生有异质。
永乐癸未
具戒于青原山
金陵幻居戒公
多所启发。
号入室弟子
尝对众称之。
师不以小得自满。
然臂香。
笃志求道。
至废寝食者五年
始得微悟。
若开云雾行虚空。
无所留阂。
遂振锡观方。
遍礼祖塔。
所至丛林畏敬之。
声称隐然。
起同辈间。
壬寅
还天界。
刺血书杂华经。
宣德改元
住山阐教。
月山公嘉其行。
延置座端。
为龙象表率。
寻为僧录司。
举住雪峰
未几。
天童虚席。
移师居之。
百废具兴。
化道大行。
甲寅
被召入
命为左觉义
时敕建大功德寺成。
住持难其人。
命师兼之。
僧众闻之。
皆乐从展钵如云。
上悦。
赐田四百馀顷。
以赡焉。
师念禅讲教三宗。
名不可不正。
奏以大功德。
大慈恩。
大隆善三寺为之。
繇是。
三宗弟子。
各有依归。
传道受业。
而纲绪始无紊乱矣。
又以天下寺多废。
繇学徒未广。
于尝度正额外
增其数五之一。
一时受度者。
如川汇云委。
其徒之繁昌
废刹多繇是而兴。
右善世
发上所赐物。
建大刹于江宁之凤翔山。
赐额曰普宁禅寺
万善坛成。
命师为传戒宗师。
天下学者。
闻师
皆知所守。
而行不离道。
寺左道。
北山阻。
沟水泥淖。
往来者苦之。
师同太监兴安
拓地三百亩。
甃石作安和桥。
筑庵桥侧。
命僧守之。
济众
于是。
寒不病涉。
暑则供茗饮。
归德焉。
师气宇弘深。
制行洁白。
盖湛然澄。
浩然海蓄。
凡诸世缘。
无一可以动其意。
其为国家祝釐。
则洞洞然尽其诚。
为诸弟子说法。
则恳恳然发其趣。
盖忠于事上。
勤以接下。
一时尊而仰之。
如泰山北斗云。
所度弟子。
以万计。
嗣兴教事。
及主名山。
住大刹者又若干人。
生于洪武己巳二月四日
化于正统己巳三月七日
寿六十一。
僧腊四十七。
卒之时。
沐浴更衣而坐。
索笔书偈曰。
观世间六十一。
一即是三三即一。
团团烁破去来踪。
白日虚空轰霹雳。
书毕瞑目而逝。
异香满室者数日。
太上皇闻之。
太监吴弼。
赐以白金香币钞万缗。
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赐祭。
朝之公卿大夫。
莫不致祭
茶毗于都城之西山
贵贱耄耋送者万馀人。
得舍利盈掬。
藏于功德院。
灵骨。
奏还南京普宁
建大窣堵波藏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祖渊字天泉号雨庵
姓杨氏庐陵人也。
明永乐癸未,受具青原山,谒幻居戒,多所启发,称入室弟子
然 臂明心,笃志求道,至忘寝食,孜孜五载,尘妄俱空。
始出游参,遍礼丛林。
壬寅还天界,刺血书经。
宣德改元,声誉远畅,四方学者,视作表率,寻为僧录司举住灵峰
值天童虚席,乃移居之。
甲寅应召入,命为左觉义,时敕建大功德寺成,命兼之。
僧徒云集,复赐田四百馀顷。
念禅讲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由是三宗弟子,受业各有依归。
又以天下寺废,多由学徒未广,请于常度正额外,增五分之一,废刹多因是而兴。
未几,迁右善世,发上所赐物,建大刹于江宁凤翔山,赐额曰“普宁禅寺”,万善坛成,命为传戒宗师。
又以寺左行道阻沟,往来苦之,乃拓地甃石,作桥建庵,其傍施茗利济,者德焉。
正统己巳三月七日示寂,临化书偈,掷笔悠然,异香满室。
上闻,遣太监吴弼,以金钞香币赐吊,又遣礼部主事林莹致奠。
茶毗得舍利盈掬,藏于大功德寺,奏请灵骨归塔南都普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祖住明 1522 — 1587年九月二十二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镇江府丹徒人
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
性深沉,不贪世俗繁华。
入龙蟠山出家。
后游少室、伏牛,遍访诸高行,尽得清凉宗旨。
镇江万寿寺,演华严大钞。
万历间苏州莲华峰下。
预示寂期而终。
王世贞为之作铭。
释祖住幻依麓亭其号也。
丹徒人
姓杨氏
母朱氏梦。
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沈密不贪世缘。
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
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
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钵池山。
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
犍槌之暇即入众作务。
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
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时。
有异人顶白冠。
冠有蛇。
四足来听说法。
人怪问之。
对曰。
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语众曰。
二十二日不作离散。
便可再展华严。
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又曰。
今年六十六。
不知做甚么。
咦诸人著眼。
看这个消息。
佛祖到来也。
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奉全身三日
颜色自若生。
荼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字幻依
丹徒人姓杨。
母朱氏。
梦梵比丘入其室。
觉而诞师。
少沉密。
喜作佛事。
年十三。
父母舍龙蟠山。
依朝阳和尚
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十七薙染。
十九受具。
通晓诸经大义。
自谓觉识所依。
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
大章和尚
五载复至伏牛。
高安
十二夏。
先后所得。
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
谒松秀二法师
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
钵池山。
造大藏经。
作水陆无遮会。
南京访无极法师
居第二座。
犍搥之暇。
即入众作务。
事竣。
京口万寿寺
演华严大钞。
至入法界品。
地震。
天雨甘露宝华。
无极率徒与焉。
妙峰承印二禅衲。
亦居座下。
自是道价郁跂。
丛林倾挹。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宝坊。
师演四十八愿。
时有异人。
顶白冠冠。
有蛇四足。
来听说法。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至二十二日
晨起沐浴。
跏趺说偈曰。
虚空无面目。
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
处处是如来。
言讫而逝。
异香积时不散。
茶毗。
敛遗骨。
塔于莲华峰之阴。
寿六十有六。
腊五十有四。
王世贞作铭。
祖住
字幻依
𪋤亭其别号也。
丹徒杨氏。
沉密不贪。
世缘十七。
从剃染。
十九领具戒。
通晓诸经大义。
走少室依大章。
入伏牛依高安
凡经十二夏。
次至都下
谒松秀二师。
南京
无极老人
为西堂。
犍槌之暇。
即入作务。
昼夜不休。
寻演华严钞于京口万寿寺
缁白听者。
日以千数。
老人率其徒观焉。
既而谓众曰。
吾殆不如也。
虽然有不如我者一。
吾向者。
彼上人为我西堂。
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
常不轻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前后登法座者。
以十指数。
能使所至立成宝坊。
然而三衣之外。
一衲周身。
齑粥仅延。
犹存五观。
其诸衬施。
不以挂眼。
且奉律精严。
纤过无犯。
万历之甲申
吴山之莲华峰。
支道林讲座。
山林隐秀。
有终焉意。
未几迁化。
茶毗。
敛灵骨。
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
姓杨氏丹徒人
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
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
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
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
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
淮安胡给事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
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苦事。
后径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
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方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
”忽不见。
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
话头不话头,处处见如来。
”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
咦!
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
”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三日颜色若生。
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如馨明 1541 — 1615年十一月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相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道相字契真
姓杨氏岢岚人
年十三,依芦芽远公披剃,行脚至五台,习讲师子山窟,禁閟三载。
出而过代,士民留居北斗宫,久之不乐,曰:“吾侍佛者也,而习见酒肉,乌乎可?
”欲辞之,士民感其行谊,为辟净域,造僧房,颜曰“七佛”。
时明万历十七年也。
复自誓,足不踰阃者十馀年,晨钟暮梵,勤读大藏,以此终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